一、研究院建设目的
数字经济研究院(下称研究院)成立于2023年1月,坐落于广西南宁邕宁区3A景点的南宁学院,是南宁学院的首批获建校级科研平台。研究院以二十大科技兴国思想为指导,紧抓国家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战略、RCEP区域经济合作、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建设以及学校开展国际商务硕士点建设机遇,探索和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模式。通过校内外科研资源整合,促进产学研有序发展,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为促进广西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面向东盟和RCEP开放合作的数字新高地、数字丝路的重要门户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二、研究院平台规模
研究院科研平台旗下已搭建了三个研究所,即RCEP数字经贸合作研究所、县域数字经济研究所、数字金融研究所。三个研究所的数字经济研究方向明确,前期研究基础较好,研究特色鲜明。
RCEP数字经贸合作研究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利用数字经济合作释放RCEP红利以及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跨境投资、跨境贸易、跨境产业和跨境金融数字服务合作、跨境金融区块链、跨境融资平台、投融资创新、跨境及离岸贸易金融服务创新、国别数字经济发展、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合作等内容的研究。
县域数字经济研究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发展县域数字产业、数字商务、中小微企业融资和数字化转型、县域物流金融、县域双碳经济、边疆数字经济等。
数字金融研究所:主要研究内容量化金融,开展商品期货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等资本市场量化交易研究,包括建立在资产定价理论基础上的多因子阿尔法策略研究,基于时间序列动量理论的趋势跟踪策略研究,以及基于套利定价理论的产业套利和统计套利研究。
目前,研究院拥有近2000多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实验场地,服务于科研的用房7间,配套量化金融以及深度学习实验室,配备深度学习GUP等仪器设备,总值800多万元。拥有区块链金融应用实践平台、保险核心业务实训平台、银行仿真实训平台、证券投资实务教学平台、金融投资实战平台、量化投资与策略交易实训平台、国际结算业务教学平台、经营类专业综合模拟仿真实训平台、wind金融终端等软件平台,同时校内人工智能实验平台、人工智能实验资源包、云数据中心平台、物联网云服务开发创新平台、智能家居系统、智能交通平台、智能制造工场云计算数据平台等可协助研究院发展跨学院实验平台。研究院同时具备承担自治区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大型系统开发的能力。
三、科研队伍结构
研究院科研力量雄厚,目前拥有一支长期在实验与研究中建立起来的多学科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队伍。现有研究人员25名,其中,“彩虹学者”1名,省市学会任职多人,正高职称6名,副高职称7,其中博士2人,硕士2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35岁以下9人,36-55岁的11人,55岁以上5人。研究成员分别具有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科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量化金融学、计量金融学、电子信息、计算机专业学科、社会学、法学、农业推广等专业学科基础。科研队伍的知识、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是一支充满朝气、勇于创新的科研队伍。
四、研究院建设情况
(一)承担各类课题研究
广西科技重大专项研究:石漠化地区核桃产业技术示范推广与扶贫模式创新。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研究: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传导机理及监管路径研究;直播电商赋能广西乡村农民增收新生态模式研究。
地、市级项目研究: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金融营商环境建设研究;乡村振兴视角下广西农村金融改革试验的科学决策与效果评价研究;科技支撑广西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政策研究;RCEP背景下广西自贸试验区数字贸易推进策略研究;RCEP背景下保险科技赋能跨境电商发展路径研究;广西农村电商赋能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对策建议
南宁市政府重大课题研究:RCEP背景下南宁与日韩经贸合作研究;建设区域性离岸金融中心、区域性货币交易结算清算中心的路径与落地举措;南宁市与东盟三国(文莱、老挝、缅甸)国别经贸合作系列分析;南宁市与东盟三国(印尼、菲律宾、新加坡)国别经贸合作系列分析;南宁市与东盟四国(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柬埔寨)国别合作系列分析
(二)举办学术会议
举办2023年南宁学院数字经济现代产业学院政校企合作论坛。
举办数字经济学院校企合作论坛。
承办数字经济发展论坛。
(三)参加专题培训
参加商务部培训中心举办的2023年度“经贸大讲堂”培训
参加2023年3月华融融达期货培训
参加2023年第一届东盟国际物流与供应链峰会暨跨境电商贸易论坛。
(四)服务本地企业
为南宁壮宁冷藏有限公司进行《RCEP货物贸易规则及市场准入相关政策解读》专题培训。
五、研究院建设目标
经过3-5年建设,研究院将从校级科研平台逐步建设为南宁市厅级和自治区级别的科研平台。最终建设为“国际化、市场化、开放式、创新型”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创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