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室(研究所)概况
食品酶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以南宁学院为依托单位,以广西食品质量与安全现代产业学院为建设执行单位,由食品质量与工程学院与广西科学院共同建设。研究所的主要目标是整合南宁学院与广西科学院的现有优势技术,解决广西食品及医药用酶制剂发现与评估、低成本生产和应用开发等关键产业技术问题,形成从产酶菌株筛选、酶基因挖掘、高效表达到产品的完整、高效、可自我良性循环的食品及医用酶制剂研发技术平台。本研究所对促进广西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及推动广西政府重点发展的“14+10”产业集群以及《广西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研究方向:关键科学问题、领域、方向及内容等
1. 目前国际主流观点是使用食品安全的物种作为细胞工厂大量生产用途大的食品用酶,因此如何利用广西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类型,筛选出能够高校分泌生物大分子降解酶能力的安全菌株(黑曲霉、米曲霉、构巢曲霉等)是本研究所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2. 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加工过程中对所使用的酶学特征所提出的要求亦愈发苛刻,因此一种食品用酶是否具有耐热、耐酸碱则是该酶是否具有应用前景的重要判断依据,因此挖掘具有新颖酶学特征的食品用酶也是本研究所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三、主要人员简介
(一)科研平台负责人介绍(优先支持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
负责人程忠,微生物学博士,本人2008年8月工作至今,在生物工程领域中的“微生物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本人目前主持或参与生物工程相关自科课题7项,其中主持完成市厅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并完成市厅级课题1项(排名第三),参与市厅级课题1项;发表SCI论文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1.科研项目(主持与参与):
(1)广西科技计划项目,自科面上项目,2023-06至2026-05,2022JJA130036,基于理性设计提高酸性内切聚半乳糖醛酸酶热稳定性的分子改造及机理研 究10万元,在研;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1660251,Ⅲ型聚酮合酶CsyB的底物特异性关键氨基酸残基的研究,2017-01至2020-12,40万元,结题;参与。
(3)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7GXNSFBA198008,多聚唾液酸转移酶催化功能域与多聚唾液酸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核磁共振研究,2017-09至2021-09,10万元,结题;参与。
(4)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9KY0924,全新酶法提取番木瓜果皮中果胶的工艺研究,2019-03至2022-06,3万元,结题;主持。
(5)南宁学院,南宁学院科研项目,2018XJ42,复合酶法提取芒果皮中果胶的工艺研究,2018-06至今,2万元,在研。
2.发表论文(署名第一或通讯):
(1)Lu Bo#, Xian Liang#, Zhu Jing, Wei Yunyi, Yang Chengwei, and Cheng Zhong*. (2022). A novel endo-polygalacturonase from Penicillium oxalicum: gene cloning,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and its use in acidic fruit juice extractio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32(4), 464-472.
(2)Cheng Zhong#, Xian Liang#, Chen Dong#, Lu Jian#, Wei Yutuo, Du Liqin, Wang Qingyan, Chen Yunlai, Lu Bo, Bi Dewu, Zhang Zhikai and Huang Ribo*. (2020). Development of an innovative process for high-temperature fruit juice extraction using a novel thermophilic endo-polygalacturonase from Penicillium oxalicum.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11, 1200.
(3)Cheng Zhong#, Chen Dong#, Wang Qingyan#, Xian Liang#, Lu Bo, Wei Yutuo, Tang Hongchi, Lu Zhilong, Zhu Qixia, Chen Yunlai and Huang Ribo*. (2017). Identification of an acidic endo-polygalacturonase from Penicillium oxalicum CZ1028 and its broad use in major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fruit juices production.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123(6), 665-672.
(4)Cheng Zhong, Chen Dong, Lu Bo, Wei Yutuo, Xian Liang, Li Yi, Luo Zhenzhen and Huang Ribo*. (2016). A novel acid-stable endo-polygalacturonase from Penicillium oxalicum CZ1028: pur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beverage industry.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6(6), 989-998.
(5)Heterologous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exo-polygalacturonase from Aspergillus fumigatus Af293 and its application in juice extractio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DOI: 10.4014/jmb.2211.11003.
(6)韦云伊, 李敏敏, 杨媚媚, 许文婷, 朱婧 & 程忠*.(2022).木瓜果皮中果胶的复合酶法提取工艺优化及产品性质分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02), 381-387.
(7)杨成玮,朱婧,韦云伊,杨媚,许文婷,程忠.拟康宁木霉聚半乳糖醛酸酶酶学特征及潜在应用.食品科学:1-17[2022-11-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206.TS.20220715.1208.058.html。
(二)现有研究队伍介绍。
研究所现有固定人员11人、柔性引进人才2人;研究所所有成员学历均为硕士及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历4人,占30%;45岁(含)以下11人,占84%;副高及以上职称6人,占46%。
队伍中拥有3年以上在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科研实践经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1%。其中程忠、张婷、阳丽艳3位博士均曾在国家级的“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运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程忠、朱婧、潘丽霞及阳丽艳曾在国家级的“非粮生物质酶解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研究所成员与上述国家级平台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具备较强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研究所在近几年科研中自然形成了“微生物食品酶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果蔬废弃物高值化利用”2个研究方向。目前,研究所已形成以博士及高级职称人才为中坚,年龄35岁以下(占50%)青年为骨干的学术队伍。现有技术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梯队等组成较为合理,并形成了青年人才快速成长、中青年骨干脱颖而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氛围和培养体系。
科研平台研究队伍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专业 |
学历 |
1 |
程忠 |
男 |
1979年7月 |
副教授 |
微生物学 |
博士 |
2 |
张婷 |
女 |
1994年2月 |
无 |
生物学 |
博士 |
3 |
康超 |
女 |
1985年2月 |
副研究员 |
发酵工程 |
博士 |
4 |
朱芙蓉 |
女 |
1997年4月 |
助教 |
食品工程 |
硕士 |
5 |
朱婧 |
女 |
1983年3月 |
高级工程师 |
发酵工程 |
硕士 |
7 |
韦云伊 |
女 |
1988年9月 |
副教授 |
食品科学 |
硕士 |
8 |
黄广君 |
女 |
1982年10月 |
副教授 |
应用化学 |
硕士 |
9 |
黄春兰 |
女 |
1988年6月 |
讲师 |
化学 |
硕士 |
10 |
许文婷 |
女 |
1994年10月 |
助教 |
轻工技术 |
硕士 |
11 |
王宇嘉 |
女 |
1995年4月 |
助教 |
食品加工 |
硕士 |
12 |
潘丽霞 |
女 |
1981年10月 |
研究员 |
发酵工程 |
硕士 |
13 |
阳丽艳 |
女 |
1989年7月 |
助理研究员 |
微生物学 |
博士 |
四、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

团队成员与百威(南宁)啤酒有限公司开展项目申报交流会

团队成员赴广西冰客食品有限公司研讨质量文化建设
五、主要研究成果
1.论文
(1)Heterologous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exo-polygalacturonase from Aspergillus fumigatus Af293 and its application in juice extractio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DOI: 10.4014/jmb.2211.11003. (SCI IF 2022: 3.277);
(2)超声波辅助木聚糖酶法提取沃柑皮果胶的工艺优化(《粮 食与油脂》,已录用,北大核心)。
2.专利
(1)一种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沃柑皮果胶工艺(发明专利,申 请号:2023109892179);
(2)一种火龙果皮中果胶的复合酶法提取工艺(发明专利,申 请号:202310989254X)。
3.项目
(1)广西科技计划项目,自科面上项目,2023-06至2026-05,2022JJA130036,基于理性设计提高酸性内切聚半乳糖醛酸酶热稳定性的分子改造及机理研 究10万元,在研;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