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东盟)轨道交通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
一、实验室(研究所)概况
南宁(东盟)轨道交通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国合基地”)依托广西中国—东盟综合交通国际联合重点实验室建设,是南宁市科学技术局于2017年认定的首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之一。基地由南宁学院牵头建设,聚焦轨道交通领域,面向东盟国家,致力于打造集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技术转移、国际合作于一体的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基地拥有实验场地总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建有多个轨道交通类科研平台,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培训平台、交通基础设施智能运维与健康监测平台、交通控制系统智能运维与数据分析平台等。
二、主要研究方向:关键科学问题、领域、方向及内容等
基地围绕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和广西“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定位,聚焦以下研究方向:
1.轨道交通智能运维与健康管理
开展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寿命预测、智能决策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升运维效率与安全性。
2.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建造与新材料应用
聚焦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在轨道、桥梁、隧道等结构中的应用,实现绿色低碳建造。
3.全自动运行系统与智慧调度
研发列车运行智能调度系统、仿真平台及全自动运行控制技术,推动轨道交通系统智能化升级。
4.轨道交通技术转移与国际化合作
面向东盟国家开展技术服务、标准输出、人才培训与联合研发,推动中国轨道交通技术“走出去”。
三、主要人员简介
陈建球,教授,博士,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毕业,师从宁滨院士,广西大学硕导。研究方向为交通智能化、数字孪生与AI仿真优化。现任南宁(东盟)轨道交通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负责人、广西中国-东盟综合交通国际联合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西一流本科专业“交通运输”负责人、广西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人。主持/参与省部级项目4项、市厅级2项,累计经费538万元;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著20项;发表论文10篇(SCI 2、EI 4);参编行业/地方标准各3项。
庞彦知,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智能交通工程专业,现任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南宁(东盟)轨道交通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骨干成员、南宁学院轨道交通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广西大学兼职硕士导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兼职硕士导师,广西科技专家库专家、广西标准化协会专家库专家、广西科学传播专家、广西科技智库专家库专家、交通运输协会理事。主要从事轨道交通、交通运输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交通运输专业的相关课程。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3项,横向项目3项,主持市厅级项目2项,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参与10余项省部级及市厅级项目;主持校级自然科学项目1项。主持区级A类教改项目1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项,教学团队项目2项,校级课改项目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同时参与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多项核心课程、课程思政项目等的建设。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2部。多次获评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2023年度获不孤科研奖等荣誉。

国合基地骨干成员前往杭州参加2024中国智能交通大会

国合基地骨干成员前往交控科技总部调研

介绍国合基地现有设备
四、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
社会服务与成果转化:
1.技术服务与产业化:与南宁轨道交通集团、交控智维等企业合作,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超1.7亿元,每年为南宁地铁节约运营成本超800万元。
2.标准制定:参与制定行业/地方标准10余项,在轨道交通智能运维、应急响应、全自动运行等领域形成技术规范。
3.科普与研学:基地轨道交通博物馆获评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累计接待中小学生、国际友人等超3000人次。
4.国际培训:为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开展轨道交通技术培训、管理培训等,累计培训学员300+人次。
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1.合作网络:与泰国那黎宣大学、班派工业社区教育学院、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博特拉大学等30余所东盟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2.海外平台:建立“广西交通新技术转移泰国分中心”,在越南、马来西亚设立技术服务站点,推动标准、设备、成果“走出去”。
3.国际会议与论坛:承办“全球发展倡议下经济走廊建设研修班”“中国—东盟轨道交通合作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累计参会中外专家、官员超500人次。
4.联合科研与人才培养:与东盟高校联合申报项目10余项,开展硕博联合培养、师生互访、学分互认等合作,培养国际化交通人才。
五、主要研究成果
近年来,中心骨干成员共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得科技奖励1项;发表论文及出版专著共计100余篇(部),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专著4部;获授权专利30余项,包括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