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国-东盟综合交通国际联合
重点实验室
一、实验室(研究所)概况
“广西中国-东盟综合交通国际联合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与四川省政府、陕西省政府科技创新合作的重大事项,2019年9月被认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重点实验室,是深入落实国家对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以内聚外合、纵横联动的开放谋略,建设有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专家及团队,由国内外知名院校和企业参与,集土、机、电、信、运、材学科和专业为一体,能有效开展国际化研究生联合培养与培训、战略决策咨询、产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能有效服务广西和东盟的综合交通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的“高水平、国际化、开放式”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实验室依托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众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资源、师资、科研力量,联合区内校企,开展广西综合交通课题研究,培养广西本地化综合交通人才;积极采取引进东盟国家高层次人才加盟本实验室工作和在东盟国家相关院校、企业设立实验室分中心并行的举措,开展东盟区域综合交通技术国际合作研究,培养不同层次的东盟国家综合交通技术人才。
二、主要研究方向:关键科学问题、领域、方向及内容等
实验室直面中国-东盟综合交通的需求,通过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应用对象研究,以轨道交通为切入点,相继开展广西及东盟区域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及管道运输的现代建造技术、新型设备设施、系统检验检测与维护技术以及综合交通协调发展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提供综合交通新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与路线、技术标准、新制式、新材料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助力技术成果孵化和产业升级。
三、主要人员简介
实验室目前已基本组建了一支较高层次、较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其中,实验室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学术委员会11人,固定在职人员25名,流动成员16名,主要人员信息如下:
姓名 |
性别 |
职务 |
职称 |
工作单位 |
文旭光 |
男 |
主任 |
教授 |
南宁学院 |
陈建球 |
男 |
副主任 |
教授 |
南宁学院 |
彭其渊 |
男 |
学术委员会主任 |
教授 |
西南交通大学 |
四、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
实验室积极履行社会服务使命,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实验室承担的《UHPC材料在基建工程中的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子课题,通过“产学研联合”模式,与高校、科技企业及中铁、中电建等央企深度合作,成功研发并示范应用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新材料,在项目期内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研发的“高强度铝合金高效安全修复加固管片技术”在南宁地铁一号线成功应用,验证了新材料的优异性能,为轨道交通安全保障提供了新技术方案。
在行业支撑与政策咨询方面,实验室积极参与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组织的出租汽车综合服务站验收工作,助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此外,组织完成的《桂林市道路危货运输市场发展及运力投放》调研,为地方政府的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其经验也对其他城市具有参考价值。这些工作充分体现了实验室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保障公共安全方面的社会责任与贡献。
在国际科技交流与培训,实验室连续两届举办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西南交通大学承办的“经济走廊建设发展与互联互通合作研修班”汇聚了来自全球多国超60名官员参加了该研修班,共同探讨和深化了全球经济走廊建设、发展与互联互通合作的重要议题,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2024年实验室主任带队前往泰国各高校、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司调研综合交通人才培养需求及国际科技项目合作等事宜,同时,广西中国-东盟综合交通国际联合实验室首个海外分中心——广西交通新技术转移泰国分中心在泰国班派工业社区教育学院挂牌。
五、主要研究成果
实验室科研经费由2021年的500万元增至2025年的2,000余万元;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6项以上,2024年实验室获得南宁学院首个广西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参与制定并发布行业标准《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实现标准制定“零突破”;与广西南玉铁路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新建南玉铁路无砟轨道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科技示范工程》获自治区交通运输科技示范工程立项。五年累计发表论文151篇,其中高水平论文占比60%;授权发明专利18件、软件著作权30项;出版专著9部;2024年实验室固定成员韦中新教授团队的《电梯节能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项目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实现省部级科技奖励“零突破”。实验室科技项目推动UHPC新材料技术实现产值1.7亿元,成为交通基建领域标志性成果。

自治区政府与西南交通大学签署共同建设广西中国-东盟综合交通国际联合重点实验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与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及各高校合影留念

广西中国-东盟综合交通国际联合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