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水利硕士学位培育点简介

时间:2024-05-29作者: 点击:

一、硕士学位培育点概况

围绕土木水利工程,结合广西区域特性,在学位点建设、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和研究中逐步总结凝练特色,聚焦服务国家发展策略需求:“双碳”目标、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房屋安全隐患整治、平陆大运河建设等;立足南宁市经济发展和强首府战略建设需要,对接南宁市重点产业;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化应用及示范。基于以上工作以及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要求,已形成三个特色鲜明的方向:材料工程领域(建筑材料)、土木工程领域(结构工程)、土木工程领域(岩土工程)。

聚焦骨干师资队伍建设,成立20人的“硕士学位培育点师资队伍”,其中博士8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现有师资队伍,不断精炼提升,所有培育点教师已具备较强的科研及教学能力。

已制定订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初步形成较完备和规范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共有7位老师成为广西大学硕士生导师,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2人,每年培养相关专业本科生人数约600人。目前,已完全具备培养优秀本科生的实力,已为培养硕士研究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育点已有仪器设备190余台,仪器设备装备总值1220余万元。2021年至今,经过申报、论证、采购等环节已购置超景深三维观测系统、200吨组合式加载框架、1000吨电液伺服长柱试验系统、超景深三维观测系统、材料收缩及徐变测试系统、材料耐久性测试系统、应力路径三轴渗透仪、多通道电液伺服加载试验系统等仪器设备。

培育点现有实验场地12000余平米,已有“低碳环保建筑材料实验室”、“工程结构安全性能实验室”、“建筑性能提升实验室”等实验室,已有“南宁市环境友好型建筑材料与建筑性能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宁市低碳环保建筑材料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已建成反力墙及反力台座系统(造价500余万元),与多通道电液伺服加载系统组成结构综合试验平台,可开展大型结构和构件试验。


二、主要研究方向:关键科学问题、领域、方向及内容等

材料工程领域(建筑材料)方向:结合国家双碳目标及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其研究和应用能够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实现,遵循国家基本建设发展战略,开展再生混凝土、珊瑚礁混凝土、装配式技术以及BIM技术等方向的研究。

1)再生混凝土

关键科学问题:再生材料的性能、可持续性和经济性。

研究内容:再生混凝土中各种再生材料(如废弃混凝土、矿渣、粉煤灰等)的替代比例、配合比设计、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等。

2)珊瑚礁混凝土:

关键科学问题:珊瑚礁混凝土的制备工艺、性能及环境适应性。研究内容:研究珊瑚礁混凝土的复合材料性能、制备工艺、生态环境影响、耐久性等,以及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

3)装配式技术:

关键科学问题: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标准化、工艺优化和生产效率。研究内容:研究装配式建筑材料的标准化设计、生产工艺、装配技术、结构性能、节能环保等,以推动建筑工程的工业化和智能化发展。

4)BIM技术:

关键科学问题:BIM技术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应用、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性。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BIM的建筑材料信息建模、智能化管理与优化设计,以提高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的效率和质量。

土木工程领域(结构工程)方向:根据国家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房屋安全隐患整治、平陆大运河等方面的战略部署,基于既有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安全监测、抗震性能和加固方法开展研究,将探讨利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工程新材料等各学科交叉发展成果在该领域的应用研究。

土木工程领域(岩土工程)方向: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结合广西地区岩溶地貌的特殊性、地质复杂性以及低碳型软土资源化利用,以可持续发展中的岩土、地质及地下工程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为总目标,开展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及防治、软土固化技术、结构物-地基相互作用解析模型与方法等方向的研究。

三、主要人员简介

1、王玉梅(材料工程领域(建筑材料)方向负责人)

王玉梅,南宁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任教师,广西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现任南宁学院低碳环保建筑材料与结构研究所负责人。广西科技专家库专家,南宁市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是固废的资源化利用。主持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南宁市“邕江计划”青年人才专项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获广西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SCI收录近15篇,授权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4项。

2、陈华(土木工程领域(结构工程)方向负责人)

陈华,南宁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南宁市D类高层次人才,广西力学学会理事,广西、河北、江西等五省科技专家,广西大学和广西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南宁市低碳环保建筑材料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南宁市环境友好型建筑材料与建筑性能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土木工程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新材料应用及既有结构修复,主讲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力学、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等本科课程和纤维复合材料工程结构等研究生课程,并指导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主持和主要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市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省部级教改项目、质量工程项目10余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教学竞赛奖9项,作为负责人获评省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各1项,省级虚拟教研室1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市厅级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3项,主编和参编教材3部,获国家专利授权12项。

3、梁志孟(土木工程领域(岩土工程)方向负责人)

梁志孟,男,1992年生,工学博士,南宁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数值与解析方法、软土固化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等。主持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课题1项(编号:2024KY1888),参与完成和在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1项(编号2021YFB2601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编号51878109、5218315)、大连海事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双一流”建设专项1项(编号BSCXXM022)。多年来,围绕结构-地基相互作用解析方法专题在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Journal of Earthquake and Tsunami、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振动工程学报等中文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3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4项,ESI高被引、热点论文1篇;荣获大连海事大学2023年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4、秦康(骨干教师)

秦康,男,1985年12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正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二级注册结构师、经济师、BIM战略规划师。南宁学院专任教师、广西大学工程硕士指导教师、广西科技大学外聘教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广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发展联盟副秘书长、柳州市装配式建筑专家库专家、广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发展联盟专家库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产业现代化专家库专家。长期从事科技创新与工程管理工作,主要研究BIM与装配式建筑。荣获广西第三届创新争先奖。荣获广西科技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其他科技成果奖3项。主持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主持柳州市柳北区科技计划项目1项;作为子课题负责承担广西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参与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参与其他区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柳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参与柳州市节能减排专项项目3项。主编图书教材1册,参编图书教程1册。主、参编广西工程建设地方标准9项,南宁市BIM应用发展规划1项,南宁市建筑工程BIM应用指南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项。编制广西区级施工工法9项。荣获国际BIM应用成果奖1项,国内BIM应用成果奖14项。荣获QC成果奖11项。

5、沈建增(骨干教师)

沈建增,教授,广西科技厅专家,玉林市科技专家,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研究方向为:绿色混凝土及结构加固;从事土建类专业教育教学18年。广西民办优势特色专业(土木工程)负责人,主持省部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3项,主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省部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0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及教学质量工程6项。获得广西自治区本科一流课程1门,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指导学生团队获得省部级学科竞赛一等奖8次,二等奖9次,三等奖11次。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广西重点研发等项目3项;主持市厅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3项;主持社会服务项目90多项;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授权3项;参与编写地方标准2部;发表论文10余篇。

6、朱惠英(骨干教师)

朱惠英,教授级高工,留英博士,广西建科院副院长,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五一劳动奖状和五一巾帼奖,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长期致力于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以及绿色及节能建材产品的研发及推广应用工作,在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绿色墙体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绿色混凝土,混凝土耐久性特别是碱骨料反应及其抑制技术,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等领域均开展了大量基础及创新性的研究及关键技术攻关工作,并取了丰硕的成果。

7、张克实

张克实,教授,主要从事材料宏、微观塑性、疲劳断裂和结构变形破坏研究。提出了通过计算金属的应变幅-循环疲劳寿命曲线族,预测金属疲劳寿命规律的理论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发表期刊论文超过200篇,SCI收录69篇,论文SCI他引超650次。已培养博士26人,培养硕士40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固体力学学报》和《实验力学》期刊编委。

8、张喜

张喜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专任教师,担任过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21年,并兼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负责人。主要科研方向为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结构耐久性与评估、建筑外围护结构(玻璃幕墙结构)等,负责或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项,横向科研项目80余项,发表论文58篇,获得专利10项,获得过原能源部科技进步奖和广西科技进步三奖,取得广西人社厅及住建厅个人三等功一次。长期担任《现代工程结构试验研究方法》、《现代钢结构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理念》等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培养已毕业硕士研究生63人。

四、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

土木水利硕士培育点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2021年至今共签订横向科研课题40余个,进校经费达800余万元。横向课题聚焦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复杂工程结构,装配式建筑等多领域,将科研与实践结合,充分体现了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为土木水利硕士点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项目支撑。

围绕土木水利硕士培育点研究方向,开展学术交流,2021年至今已办各类学术讲座及活动40余场次,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2000余人次。广泛邀请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西大学、广西科技大学、中建八局广西公司、广西建工集团等高校及企业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交流。2022年举办“八桂科技讲坛——建设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学术交流会”,线上线下交流总人次超一万;2023年协办国际性学术会议“第五届力学与材料建模会议(CMMM2023)”。

五、主要研究成果

获批立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个,《广西建筑高质量健康设计与绿色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应用》(排名第三)、《广西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全过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排名第二)。获批立项广西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废瓷砖骨料再生混凝土微观损伤机理及多轴破坏准则研究》(主持),南宁市“邕江计划”青年人才专项《基于堆积理论的大理石废粉混凝土高温性能研究及其产业化应用》。获批立项经费50万元及以上横向课题3个,《建筑工程咨询与造价管理应用研究》(100万)、《环保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发》(80万)、《隆林各族自治县通屯水泥路硬化工程建设项目工程资料编制》(50万)。

制定标准2部,《反射隔热涂料复合保温胶泥墙体节能系统技术规程》及《预制装配式复合螺旋筋混凝土柱技术标准》;出版著作1部《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

授权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7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A类代表性论文Axial compressive performance of seawater sea sand concrete-filled  CFRP-stainless steel tube short columns》(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B类代表性论文《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shear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with double openings》(ARCHIVES OF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n seismic behavior of  spiral stirrup-confined square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s》(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Axial compressive behavior of built-in carbon-steel marine concrete-filled  stainless steel tubular columns》(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协办“第五届力学与材料建模会议(CMMM2023)

团队骨干教师赴同济大学调研

科研团队开展试验研究





关闭

桂ICP备11008250号 版权所有©南宁学院通讯地址:广西南宁市龙亭路8号 邮编:530200
技术支持:南宁学院信息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