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硕士学位培育点概况
南宁学院电子信息硕士学位培育点于2021年获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开始建设,由智能制造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和人工智能与软件学院三个二级学院联合共建。
电子信息硕士学位培育点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控制工程、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目前建设团队共21人,全部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8人,占38%,正高级教师9人,占43%。硕士学位培育点已建成“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风-光-储-荷”微电网仿真实验室、“计算中心”、“人工智能研究所”、“电子对抗平台”等多个实验室,总资产六百多万,2024年获批南宁市自然语言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南宁市先进测控与智能电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市厅级科研平台。建设团队指导硕士研究生5人,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关键科学问题、领域、方向及内容等
控制工程:面向我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大趋势,研究电气工程应用领域中的控制问题,如:新型电力网络(微电网、分布式发电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动汽车、机器人、无人机),依托现代控制理论,提出多目标最优控制策略、改进算法及实现方案,重点研究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在控制领域的实现与应用。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研究边云协同计算技术,以解决物联网服务执行过程中数据的海量性、碎片性和随机性以及网络环境的动态性给提供支撑服务的各种资源优化管理带来的问题,从而提供低时延、低能耗和高可靠的算力支持;大规模物联网服务流程的分布式执行、云计算以及边云协同计算在处理动态物联网服务数据时的高能效资源管理;采用两轮诊断策略、基于类超立方体网络的快速智能故障诊断、基于智能无线网络虚拟骨干(Virtual backbone, VB)容错性能分析等方法研究新一代智能网络的智能组网、智能计算、网络信号传输差错智能恢复技术以及网络系统故障智能诊断等问题;在网络信号传输差错智能恢复技术方面,将以两大类逼近香农容量限的现代编码技术(LDPC/Polar)为基础,开展相应的编码/译码理论和技术研究。
人工智能:立足广西,辐射全国和东盟,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在智能计算、智慧交通、智能装备、智能制造、环境保护、智能金融、智能管理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为广西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人工智能+”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三、主要人员简介
陶兴华,工学博士,副教授,广西本科高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从事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二十多年,主讲《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供配电技术》等本科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压大容量电力电子变换器、高性能电机控制。曾主持并完成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总装及海军科研项目5项;参与军内科研10多项;分别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在《电工技术学报》等国内高等级期刊、国际会议上共发表科技学术论文12篇,其中EI收录9篇;国家专利2项。
黄世玲,男,广西钦州人,198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广西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现任南宁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兼任机器人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视觉、嵌入式系统,曾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曾参与并完成省部级、市厅级项目3项,校级科研项目6项,近三年科研经费60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中文核心1篇,EI收录3篇,蹭指导本科生发表论文5篇。曾获参与完成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1)2项、广西职业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1项,主持建设《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获广西区一流本科课程、获第九期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说课比赛一等奖(2019)、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优秀奖(2019)。指导本科生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广西区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5项,指导学生参加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区级铜奖2项。
梁承权,硕士研究生,副教授、高级实验师,南宁学院专任教师。获广西区级教改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教改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25篇,核心期刊论文9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指导学生电子竞赛获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2项,广西区一等奖7项,广西区二等奖4项,广西区三等奖9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5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选拔赛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2项。
朱浩亮,男,汉族,1986年02月生,研究生导师,工学硕士,副教授,现任南宁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电气工程教研室主任。研究生期间主要从事电子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近五年主持各类横向课题10余项,合计科研经费370余万元,其中纵向科研8项,科研经费120余万。主持完成广西高校中青年项目2项,分别为《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车辆跟驰安全距离报警器的研究》、《基于ARM+FPGA架构的75KV静电除尘高频电源的设计》;主持完成2019年南宁市科技攻关项目《基于手机监控的“半径法”间接式胎压预警器开发》(50万元);主持完成邕宁区科学计划项目《基于安卓系统的翻转课堂教学APP软件开发》(30万)、《基于回溯算法的题库管理及自动组卷系统开发》(20万);主持完成《无人驾驶自行车关键技术研究》(68万)、《20KW大功率逆变器大功率逆变器》(10.5万)、《基于移动端的在线“微课堂”》、《 移动端监控的远程挖机远程模拟驾驶系统等》(5.5万)等多项横向课题项目、专利成果转换2项。历年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SCI论文2篇(第二作者、第四作者),C类论文1篇(第一作者)、北大核心5篇(第一作者)、EI检索论文5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5项。
李光平,男,工学硕士,副教授,现任南宁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负责人。从事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及科研工作十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汽车电子等。曾主持并完成区级中青年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1项;主要参与省部级项目1项目;获南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南宁市优秀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2篇;发表相关论文13篇;发明专利1项。
覃建波,男,工学博士,讲师,南宁市高层次人才;2022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复杂系统非线性控制。近5年主持市厅级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项目1项,发表论文5篇。
杨晓哲,南宁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专任教师,机器人工程专业负责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学位。主讲机器视觉、机器学习、机器人综合实践I、机器人综合实践IV等课程。主要研究机器人视觉算法,以及在无人机与智能机器人上的应用。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EI收录论文7篇、2篇中文核心论文,已获得2个发明专利、2个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主持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少样本学习算法研究与应用》。主持南宁学院校级教改项目《人工智能项目驱动《机器学习》教学改革与实践》,主持南宁学院2024年编写教材项目《智能机器人系统实践》。指导学生参加人工智能应用相关的比赛,多次获得大赛“优秀指导老师”的称号。
陈积常,教授,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南宁学院应用型课程研究与开发中心,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南宁学院教学名师,南宁学院不孤教学奖获得者,教育部产教融合课程改革试验项目指导专家、全国应用课程建设联盟讲师团成员、FDW国际认证教学技能引导员、超星教师发展研究院荣誉专家,四川科技职业学院特聘教授、自治区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入库导师、南宁学院校级督导员。主持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通信工程)和重点专业建设(通信工程)、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等省部级、市厅级项目十多项;公开发表论文35篇。主编教材2部、副主编2部。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李庆年,教授,南宁学院董事会董事,南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南宁市D类高层次人才,南宁市优秀教师,自治区级重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负责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通信工程)负责人。主持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设项目,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市厅级项目近2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教材1部、专著1部;获得专利授权、软件著作权4项;项目《基于边缘计算和编码传输的云灾备平台创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获广西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指导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金奖1项、银奖2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软件设计大赛获国家级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陈海强,男,博士,教授,博导,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广西多媒体通信与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广西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未来无线通信系统(5G/6G)、信息理论与容量分析,现代编码调制理论和技术,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技术,Relay系统与协作通信技术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项(含青年基金 1 项),主持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1 项 (2022),主持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 项;参研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子课题,参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件,获得授权2件。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9件 。
梁家荣,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兼职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电力装备与智能信息技术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院会员,《IEEE Tra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IEEE Trans. On computers》、《电子学报》等学术刊物特约审稿专家,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广西第八届青年科技奖(2005)。出版教材《计算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发表论文190余篇。
李建,博士,教授。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密码学专业,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密码学会会员、广西信息安全学会理事,南宁学院信息安全研究所所长,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授予“全军优秀机要干部”、“全军优秀硕士研究生”、“全军机要两个系统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长期从事信息安全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主持或参与“基于自主密码的可信计算平台的兼容性研究”、“网络信任体系建设相关策略研究”等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共18项;其中,《密码传真系统明传报警装置》、《密码电报网终端功能扩充》、《传真机及密码机故障维修专家系统》等研究成果获军队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60篇,参与出版著作1部。
汪小威,物联网工程教研室主任,教授,广西大学硕士生导师,主持完成区级重点教改项目《应用技术大学参与地方创新驱动及产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以南宁学院中兴通讯 ICT 产教协同育人平台为例》、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基于ICT 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升级智慧学习工场的改造——以南宁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为例》、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人才培养流程再造的研究与实践-以南宁学院与广州粤嵌协同育人模式为例》、横向课题《磷酸铁焙烧控制系统开发》、横向课题《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平台设计》、横向课题《水产品养殖系统软件》、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的果园虫害监测系统研究》等二十多项,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核心论文9 篇,教改论文十余篇。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专利受理2项,软件著作权4项。参加第二十一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获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获全国三等奖4项,广西赛区一等奖9项,二等奖5项, 三等奖6项:指导学生参加第六届和第七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选拔赛分别获铜奖和银奖各 1项等。
陆涛,教授,南宁学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主任。主持并结题2016 区教改项目“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混编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南宁学院中兴通信工程学院为例”,主持并结题 2015年广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多渠道农业生产资讯推送平台”,主持并结题南宁学院校级重点专业建设——软件技术专业,主持南宁学院2019 年度第二批教学团队立项项目——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团队,主持并结题校级课题“基于. NET平台下的教学质量分析系统”。公开发表教改、科研论文十余篇,其中核心论文 7篇,出版专著1 部。
刘泉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广西科技库专家、南宁市高层次D类人才、 南宁市科普专家服务团科普专家、广西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南宁学院校内拔尖人才、南宁学院师德标兵。主持完成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主持完成市厅级项目3项。公开发表包括自然学科在内的论文20余篇。有着多年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科研工作的经验,在、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领域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实力。
卢志翔,教授,FDW国际认证教学技能引导员、南宁学院教学名师,自治区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主持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项目、自治区教改A类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等课题多项。主讲的《数据库原理》、《TCP/IP网络》两门课程被认定为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数据库原理》《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获自治区课程思政示范课。获教育部第九届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说课展示活动二等奖,获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梁婷婷,教授,主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完成1项;主要承担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5项,完成2项;主要参与广西科技计划项目1项;主要承担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4项,完成2项。主持完成校级科研教改课题6项。公开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获广西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曾获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曾获其他校级、市级教学奖项十余项。
邱素贞,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负责人。主持2022年广西高等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2021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1项、2020年南宁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2022年入选广西自治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主要参研各级科研教改课题15项;潜心研究和实践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应用,公开发表论文16篇;曾获广西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二等奖2次和三等奖1次。
四、学术交流与社会服务
电子信息硕士培育点自成立以来,一贯注重学术氛围的培养,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开展常态化的学术活动,开展与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学术报告等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学科创新及文化建设。2023年参加了《ChatGPT与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关键技术发展与治理》、《广西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九届理事会议暨广西高校教育信息化论坛》、《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工专委会&新工科教育专委会2023 年学术年会》、《八桂科技讲坛——广西人工智能学会年会》、《2023全国高校走进信创企业研学活动:基础软件创新与开源生态》、广西大学先进测控与智能电力研究中心召开2023年第二期研究生学术会议、第六届计算机科学、工程与教育应用国际会议、2023中国电力电子与能量转换大会中国电源学会第二十六届学术年会及展览会等。
2024年4月19日-21日,承办“数字素养与技能应用提升”交流会。该交流会由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主办,对外联络委员会、新科技与继续教育分会、南宁学院、中国智能计算产业联盟产教融合工作委员会联合承办。
本硕士培育点建设团队始终秉承“为社会服务”的理念,积极对接企业,为企业产品升级提供技术支持。2021年以来共签订“新型太阳能节能灯开发”、“无人驾驶自行车关键技术开发” 等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总进校经费600万元以上。
五、主要研究成果
(一)论文:
[1] Tao X, Mo N, Qin J, et al. Parallel Multi-Layer Monte Carlo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 Controller Parameters Optimization[J]. Energies, 2023, 16(19): 6982.
[2]Tao X, Mo N, Qin J, et al. High-Dimensional Multiple Fractional-Order Optimizer for Rotor Side Converter of 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s[J]. IEEE Access, 2023.
[3]Huang S. 3D Image Recognition Technology for Analog Circuit Based on DSP and BP Algorithm[C]//2022 IEE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vil Aviation Safet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CASIT). IEEE, 2022: 995-999.
[4]Huang S, Li M. SOC Estimation of Lithium Battery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 with Forgetting Factor[C]//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Science, Digital Economy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Cham: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2022: 25-40.
[5] Li M, Huang S. Application of improved SFM adaptive threshold algorithm in automatic 3D reconstruc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d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Cham: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2022: 136-149.
[6] Jianbo Qin; Xiaocong Li*; Junhua Xu; Mingshuo Wei ; Study on torsional vibration suppression effect of double-ended driving turbo-generator shafting structure, IEEJ TRANSACTIONS O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2022, 17(5): 637-645 .
[7] Xiaocong Li; Jianbo Qin*; Junhua Xu; Yejie Tian ; Torsional Vibrations Control of Doubleended Driving and Dual-excited Turbo- generator Shafts Based on Multi-index Nonlinear Control, IEEJ TRANSACTIONS O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2021, 16(4): 551-558.
[8] Yang X, Feng K, Lu H.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automatic navigation and driving of tracked robot in tunnel based on slam[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d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Cham: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2022: 175-188.
[9] Yang X, Lv J, Lu H. Study and Implementation of Biped Robot Soccer Based on Machine Vision[C]//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Science, Digital Economy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Cham: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2022: 591-605.
[10]Xiaozhe Y, Pizheng C, Huiting L U. Design of an Improved Autonomous Tracked Vehicle Based on SLAM Algorithm[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dical Engineering and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IMEE 2023), Guangzhou, China, 9-10 November 2023. IOS Press, 2024, 48: 366.
[11] Zhu H. Guaranteeing finite-time H∞ performance for asynchronous discrete-time delayed switched systems with persistent dwell time structure[J]. Multiscale and Multidisciplinary Modeling, Experiments and Design, 2023, 6(3): 461-475.
[12] Zhu H. Dynamic Adjustment of Talent Training Scenario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Majors Based on Professional Investigation[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Education Applications. Cham: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2023: 1011-1021.
[13] Guan D. Sentiment Classification of Financial Online Reviews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C]//202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ENIT). IEEE, 2022: 289-293.
[14]Liang X, Song 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Viterbi Algorithm[C]//2022 Global Reliability and 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 (PHM-Yantai). IEEE, 2022: 1-6.
[15]Huang Z, Tang S. Edge Computing Node Robust Deployment Method Based on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Algorithm[C]//2022 Global Reliability and 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 (PHM-Yantai). IEEE, 2022: 1-7.
[16]Huang Z, Tang S. Multi Access Edge Computing Task Unloading Algorithm Based on Genetic Ant Colony Algorithm Fusion[C]//2022 Global Reliability and 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 (PHM-Yantai). IEEE, 2022: 1-7.
[17]Liang X, Song S. A Robust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for Campus Cultural Education Resources Based on Collaborative Filtering[C]//2022 Global Reliability and 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 (PHM-Yantai). IEEE, 2022: 1-6.
[18]Song S, Liang X. Low Error Recommendation Method of Mobile Teaching Video Resources For Mental Healt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opic Clustering[C]//2022 Global Reliability and 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 (PHM-Yantai). IEEE, 2022: 1-8.
[19]Song S, Liang X. Robust Design of Onlin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Mobile Wireless Network[C]//2022 Global Reliability and 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 (PHM-Yantai). IEEE, 2022: 1-7.
[20]Tang S. Research on Stable Prediction Method of Online Learning Effect Based on Decision Tree[C]//2022 Global Reliability and 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 (PHM-Yantai). IEEE, 2022: 1-7.
[21]Tang S. Personalized Accurate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for Distance Education Courses Based on Apriori Classification[C]//2022 Global Reliability and 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 (PHM-Yantai). IEEE, 2022: 1-7.
[22]Qiu S. Research on Intelligent Computer Information Service Terminal System Under Deep Learning Framework[C]//202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ICIPCA). IEEE, 2023: 597-602.
[23]Shiming M, Shan L, Quansheng L. An Optimized LSTM Passenger Flow Prediction Model for Smart Cities[C]//2023 3rd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Science (ACCTCS). IEEE, 2023: 324-329.
[24]Zhu X, Li Y, Lei Y. A forwarding secrecy based lightweight authentication scheme for intelligent logistics[C]//202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AEECA). IEEE, 2020: 356-360.
[25] Xueping Z, Kangming Z, Xiaowei W, et al. Design of Laboratory Cloud Visual Intercom Access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NFC Technology[C]//202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Security (CCNS). IEEE, 2020: 10-13.
[26] Zhu X, Chen J. Risk prediction of P2P credit loans overdue based on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 model[C]//202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systems (ICPICS). IEEE, 2021: 212-216.
[27] Xueping Z, Qingnian L, Ying H, et al. Fraud Prediction of Credit Card Customers Based on Xgboost Model and Multi-Layer Perception Model[C]//202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AEECA). IEEE, 2022: 557-561.
[28] Xueping Z, Samuri S M, Adnan M H M. Exploring the Performance of XGBOOST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in Personal Credit Default Prediction: An Empirical Study[C]//2023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and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ICECCME). IEEE, 2023: 1-6.
[29] Qin L, Xueping Z. A Traffic Flow Prediction Framework Based on Deep Learning an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202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nsors, 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ICSECE). IEEE, 2023: 1467-1471.
[30] Yanxing L, Jichang C, Xueping Z, et al. Real-time Fuel Efficiency Prediction and Optimization Using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C]//2023 IEE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Science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 (ICDSCA). IEEE, 2023: 169-173.
[31] Yanxing L, Jichang C, Xueping Z, et al. Dynamic Parameter Initial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for Vehicular Image Recognition via Meta-Learning and Model Pruning[C]//2023 IEE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Computer Aided Education (ICISCAE). IEEE, 2023: 190-194.
[32] Wu Z, Deng P, Wang X, et al. Microwave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and storage for railway Internet of Things[C]//2023 Cross Strait Radio Science and Wireless Technology Conference (CSRSWTC). IEEE, 2023: 01-04.
[33] Wu Z, Deng P, Wang X, et al.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defense based on jamming suppression[C]//E3S Web of Conferences. EDP Sciences, 2024, 522: 01037.
[34]李光平,唐月夏.基于机器视觉的电路板自动钻孔系统设计[J].机床与液压,2021,49(22):118-122.
[35]吕德深,梁承权,覃振鹏.基于边缘计算和深度学习的光电探测设备故障检测[J].激光杂志,2024,45(02):224-228.DOI:10.14016/j.cnki.jgzz.2024.2.224.
[36]梁承权,吕德深,陆晓.一种基于改进Faster RCNN的易拉罐印刷缺陷检测方法[J].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2023,(06):22-29.
[37]张颖,梁承权,覃振鹏.基于多级特征融合的红外图像多目标分割研究[J].激光杂志,2023,44(08):83-87.
[38]梁承权,吕德深,朱浩亮,等.基于TDLAS技术与小波变换去噪算法的甲烷浓度检测[J].红外技术,2023,45(02):209-216.
[39]朱浩亮,黄玉.嵌入式技术的偏振调制激光测量自动控制系统[J].激光杂志,2021,42(06):36-40.
[40]朱浩亮,黄玉.抑制共模电流的变频空调系统同步PWM控制方法[J].电子器件,2022,45(04):1018-1024.
[41]韦丽兰,覃建波, 基于深度学习的船舶航线数据趋势性预测方法, 舰船科学技术, 2023, 45(10):164-167.
[42]赵俊涛,卢志翔,李陶深.基于无监督特征提取的局部相似度保序投影方法[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8(05):1147-1155.DOI:10.13624/j.cnki.issn.1001-744 5.2023.1147.
(二)专利
1.发明专利:一种基于LED可见光通信的密码锁电路,专利号:ZL201711356822.3
2.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手机电筒LED光通信的密码锁系统,专利号:ZL201711356785.6
3.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智能风扇,专利号:ZL202321311831.1
4.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高性能的户外太阳能防水节能灯,专利号:ZL202320806731.X
5. 实用新型专利:—种电力有源滤波器三相谐波检测电路,专利号:ZL2022201573994
6.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高散热性能的太阳能节能灯,专利号:ZL202320759776.6
7.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大学物理实验用实验台,专利号:ZL2022235681380
8.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大学物理实验用智能实验台,专利号:ZL202223568074.4
9.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便于拆装的太阳能驱蚊节能灯,专利号:ZL202320759775.1
10.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物理实验用线材标记装置 ,专利号:ZL202223568136.1
(三) 科研项目
1.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抑制研究,2万,2022.12 -2024.12。
2.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ARM+FPGA架构的75KV静电除尘高频电源的设计,2万,2019.12-2022.12。
3.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少样本学习算法研究与应用,2万,2022.12-2025.12。
4. 南宁市科技攻关项目(南宁科技基地专项),基于手机监控的“半径法”间接式胎压预警器开发,20万,2019.07-2022.07。
5. 邕宁区科技攻关项目,基于回溯算法的题库管理及自动组卷系统开发,30万,2019-至今。
6. 发射台自台监测系统开发,企业横向课题, 2022.5.19-2022.11.16 ,进校经费20万。
7. 生态无人农场土壤环境远程监测系统,企业横向课题,2022.6.15-2022.11.15,进校经费20万。
8. 动端监控的远程挖机远程模拟驾驶系统,企业横向课题,10.2万,2021.06-至今。
9. 基于云平台的单车驾驶仿真系统开发,企业横向课题,75万,2023.06-至今。
10. 无人驾驶自行车关键技术开发,企业横向课题,68万,2022.12-至今。
11. 新型太阳能节能灯开发,企业横向课题进校经费,75万元;2023.3-2013.12。
12. 多种气体浓度检测仪开发,企业横向课题,进校经费49万元。2023.3-2013.11。
(四)科研平台
1.南宁市自然语言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南宁市先进测控与智能电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南宁学院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研究中心
4.南宁学院电子设计研发中心
5.风-光-储-荷”微电网仿真实验室
6. 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
7. 电机仿真控制实验室

(南宁市先进测控与智能电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宁市自然语言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团队骨干教师赴广州参加电力电子学术年会)

(团队骨干教师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工科教育学术年会)

(李建教授团队参加第二届网络空间安全合作与发展论坛)

(李建教授团队参加2023第十六届中国密码学会年会)

(吴子勇教师团队参加2023年海峡两岸无线科学与技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