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育人4】以科研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两主线、三同步、两提升”教学模式

时间:2025-10-28作者:科研与学科建设处 点击:

高校科研如何真正反哺教学,培养出契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南宁学院用一系列扎实的育人成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科研与学科建设处协同各二级学院持续推出“科研育人”典型案例系列报道。该系列将深入教学一线,深度挖掘各二级学院将前沿科研成果、创新思维与研究方法有机融入课堂、实验与实践环节的生动实践,呈现科研赋能教学、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南院方案。“科研育人”典型案例系列报道4期报道食品与质量工程学院张婷博士“以科研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两主线、三同步、两提升'教学模式”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该案例依托学科、科研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施范围面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全体学生。

一、主要做法

(一)两主线:用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内容创新、将科研精神融入教育理念

1.在教学过程中,将科研成果有机融入教案、有效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2.将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与体会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求知、实事求是、批判创新的科研精神。

(二)三同步:指导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参与学科竞赛

1.教师结合所承担科研项目,吸纳学生参加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研究。

2.教师吸纳学生参加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导学生申报区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3.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三)两提升:提升学生毕业论文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拟定毕业论文的题目,并指导学生选做。

2.依托食品质量与安全现代产业学院、食品酶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所等研究基地等,接纳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针对两主线(用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内容创新、将科研精神融入教育理念)的实施,张婷博士在《食品生物技术》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正在做的毕业论文实验、已发表科研成果等有机融入教案、有效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明显提高,多次在公开课中获得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相关科研反哺教学成果已在《大学教育》、《创新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如题为“青年硕博教师‘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探索实践——以南宁学院《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为例”的教改论文。

2022年9月以来,张婷博士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技活动、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般项目3项、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般项目1项;指导本科生毕业实习26人、毕业论文14人,毕业论文质量普遍较高,其中有6篇毕业论文相关内容已投稿或在中文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包括学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5篇。如在《食品生物技术》教学过程中,启发同学们基于“沃柑皮的高值化利用研究”课题开展科研思考,最终指导部分学生获得2024年立项国创项目“酶创未来生物发酵剂的应用基础研究”(202411549029)。同样的,2023年区创项目“高品质β-葡萄糖苷酶在产糖工业的应用”(S202311549131)也是受课堂教学启发,一名24届南宁学院本科毕业生孙德娇以此区创项目为毕业论文课题,相关研究成果已被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饲料》录用,论文题为“β-葡萄糖苷酶高产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液体发酵条件优化”。另外,2023年国创项目“土壤中的小生命--产纤维素酶及果胶酶菌株的挖掘”(202311549038)和2024年国创项目“甘蔗渣中木聚糖的“拆迁专家”——木聚糖酶的开发应用”(202411549018)与广西中青年项目和南宁市“邕江计划”青年人才专项项目相关联,两个项目相关研究成果正在审稿中。此外,张婷博士积极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各1次。

在上述科研活动训练下,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顺利毕业并获得好的工作机会,如两位毕业生冯东萍和王彩衣分别被南宁学院食品与质量工程学院、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录用做科研助理。

该案例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启发和推动科研,这为真正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加快科研育人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学生发表的论文

 

 

 

关闭

桂ICP备11008250号 版权所有©南宁学院通讯地址:广西南宁市龙亭路8号 邮编:530200
技术支持:南宁学院信息化处